西柏坡:干部党性修养的熔炉,地方发展的引擎
发布时间:2025-05-13
西柏坡,这座太行山东麓的革命圣地,不仅是新中国诞生的摇篮,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汲取奋进力量的精神高地。作为全国首批5A级红色旅游景区,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以“两个务必”精神为核心,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深化实践赋能、推动文旅融合,构建起“党性修养提升—干部能力增强—地方发展提速”的良性循环,为革命老区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西柏坡样本”。
一、在历史情境中筑牢信仰之基
西柏坡的党性教育突破传统说教模式,通过“场景还原+具身体验”构建多维认知场域。在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学员借助VR技术“穿越”至1948年的指挥现场,通过模拟电报收发、作战推演,亲身体验“在最小指挥所指挥最大战役”的战略智慧。这种沉浸式教学使“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西柏坡精神具象化为可触摸的历史温度,学员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准确率提升至92%,理想信念坚定度显著增强。
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进京赶考”情景教学让学员置身1949年的历史现场,通过角色扮演、分组研讨,深刻领悟“两个务必”的时代内涵。某央企党委组织的120人研学团在参与“支前民兵”任务链后,89%的学员主动提出改进工作作风的具体措施,将历史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这种“以史为镜、以行践知”的教育模式,使党性修养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行为准则。
二、在基层战场上淬炼过硬本领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构建“三位一体”实践赋能体系,将课堂延伸至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一线。“驻村熔炼计划”选派学员到平山县23个脱贫村担任“半月书记”,主导“智慧大棚”“红色文旅”等项目落地,推动村集体年均增收15%以上。某地市参训干部返岗后,通过优化信访工作流程,使信访化解效率提升42%,群众满意度提高28%。
在雄安新区“未来社区治理”课题攻关中,学员通过实地调研、方案推演,形成46份被地方政府采纳的咨询报告,将红色智慧转化为城市治理创新动能。这种“理论学习—实践锻炼—成果转化”的闭环培养模式,使干部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跟踪数据显示,87%的参训干部在基层治理创新中获省级以上表彰,验证了实践赋能的显著成效。
三、文旅融合:在红色引擎带动下实现老区振兴
西柏坡以红色教育为核心,构建“景村一体”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形成大西柏坡旅游圈。依托5A级景区优势,整合东柏坡、西柏坡等村落,打造“红色研学+乡村旅游”产业链,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旅游从业人员近千人。村民从卖纪念品起步,发展起民宿、农家乐等业态,年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实现从“参观者”到“创业者”的身份转变。
文旅融合催生产业蝶变。平山县依托西柏坡品牌,建成天桂山、驼梁等12家4A级以上景区,2024年旅游总花费突破40亿元,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影响力案例”。红色教育与现代农业结合,培育出“柏坡红”苹果、“西柏坡小米”等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红色文旅+电商”模式,产品溢价率达30%以上。这种“以红促绿、以绿兴农”的发展路径,为革命老区振兴提供了可持续方案。
四、在持续优化中提升教育质效
在政策支持层面,河北省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重点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将西柏坡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财政金融、土地资源等方面给予倾斜,为红色教育与地方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这种“顶层设计+基层实践”的协同推进,使西柏坡的红色动能持续释放。
从“进京赶考”的历史起点到“振兴发展”的时代考场,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以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创新的教育模式和显著的实践成效,成为新时代干部党性修养的熔炉、地方发展的引擎。通过沉浸式教育筑牢信仰根基,通过实践赋能提升治理能力,通过数字创新激活发展动能,通过文旅融合带动老区振兴,西柏坡正书写着红色基因传承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新篇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这座红色殿堂将继续为党员干部提供精神滋养,为革命老区振兴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