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红色课堂: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如何让历史"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5-05-16
一、从教室到革命旧址的教学空间拓展
七月的西柏坡,松柏苍翠。在中共中央旧址院内,三十余名学员围坐在石碾旁,聆听教员讲述"两个务必"的诞生故事。这种将课堂搬到历史现场的教学方式,已成为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的特色品牌。学院打破传统教室的物理边界,开发出12条现场教学线路,覆盖西柏坡及周边38处革命遗址,让每块砖瓦都成为生动的教材。
二、用脚步丈量历史的体验式教学
"重走赶考路"是学院最具特色的实践课程。学员们沿着1949年党中央进京路线,徒步行走15公里,途中设置"战地救护"、"电台通讯"等情景模拟环节。参加过培训的李处长表示:"当自己真正走过这段路,才深刻体会到革命前辈的艰辛与智慧。"这种身体力行的教学方式,使历史认知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身体验。
三、历史与现实的跨时空对话
在"时空信箱"活动中,学员们给未来的自己写信,分享学习感悟;返岗三个月后,这些信件会寄回到学员手中。这种创新的教学反馈机制,使培训效果得以延续。学院还建立"前辈后人访谈"课程,邀请革命后代讲述家风故事,让红色基因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四、情感共鸣带来的教育转化
在毛泽东旧居的油灯前,在中央军委作战室的电报机旁,学员们通过实物见证触摸历史温度。来自广东的学员王科长在日记中写道:"看着主席补丁摞补丁的睡衣,比任何理论说教都更有说服力。"这种情感共鸣产生的教育效果,远超传统课堂的理论灌输,真正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的创新实践证明,红色教育需要突破时空限制,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找寻教育支点。当学员站在先辈奋斗过的土地上,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精神财富。这种教育模式的探索,为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