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朝阳某区检方赴塞罕坝研学:实地探访王尚海纪念林与防火指挥中心

2025-07-04
红色基地崔老师
西柏坡红色培训基地
阅读

2025年朝阳某区人民检察院组织党员干部赴塞罕坝开展党性教育,重点参观王尚海纪念林与森林防火指挥中心,深入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从历史到现实:党性教育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启示

  2025年,某地检察机关以“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绿色使命”为主题,组织党员干部前往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展党性修养培训。此次活动聚焦王尚海纪念林与森林防火指挥中心两大核心点位,通过实地探访与案例分析,探索生态治理与党性锤炼的内在逻辑。

参观王尚海纪念林

  王尚海纪念林:三代人的坚守与精神密码

  王尚海纪念林作为塞罕坝精神的重要象征,记录了第一代务林人“献完青春献终身”的集体记忆。培训中,学员们通过观察早期造林工具、聆听马蹄坑大会战故事,直观感受“黄沙遮天日”到“百万亩林海”的历史跨越。研讨中提出:“生态修复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信念问题。王尚海纪念林的每一棵树,都是对初心的具象化诠释。”

参观塞罕坝森林防火指挥中心

  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科技赋能下的生态守护

  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的参访揭示了现代生态保护的另一面。学员们通过观摩物联网监测系统、了解防沙治沙示范区运行机制,认识到“人防+技防”体系的重要性。数据显示,该区域近五年火灾发生率下降72%,生态价值转化效率提升40%。交流中指出:“防火工作背后是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这与我们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高度契合。”

  跨界反思:从林场经验到检察实践的思维迁移

  培训尾声的讨论中,学员们将塞罕坝模式与检察工作场景结合。例如:如何将“久久为功”的生态治理理念转化为法律监督的长期规划?怎样借鉴林场“样板林”建设经验,打造典型案例培育机制?这些问题促使参与者重新审视自身职责边界,形成“生态思维+法治思维”的复合型工作视角。

  数据背后的深层逻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据统计,塞罕坝林场60年间累计固碳释氧量达1.2亿吨,相当于抵消了2000万辆轿车年排放量。这一数据引发学员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思考。有干部提出:“检察机关应主动参与生态价值核算体系构建,为绿色发展提供司法保障。”这种从生态效益到经济效益的思维转换,成为此次培训的重要收获。

  通过实地研学与深度思辨,参训人员不仅强化了生态文明意识,更找到了党性教育与专业实践的结合点。这种跨领域学习模式,为新时代检察队伍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塞罕坝开展党性教育,参观王尚海纪念林,塞罕坝森林防火指挥中心
课程咨询
课程咨询
西柏坡红色培训基地
关闭西柏坡红色培训基地在线客服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