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坯房里的煤油灯,昏黄的光亮还在摇曳。时光倒回七十多年前,就在这么巴掌大的地方,中国共产党人硬是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关键一跃呀。而今,西柏坡红色培训基地里,学员们站在同样的地儿,满心都是沉甸甸的思考:在新时代的 “赶考路” 上摸爬滚打,党员干部咋才能把精神基因传承得稳稳当当,稳稳地扛起这时代重担呢?
西柏坡精神,绝不是博物馆里冷冰冰的物件儿。培训教师手指轻点,指向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墙上那 “两个务必” 的标语,不少学员下意识就去摸兜里的手机 —— 这可是当下科技的代表符号呀。就在这瞬间,过去与现在奇妙地撞了个满怀,给每个在这儿学习的人提了个醒儿:不管啥时候,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都是打开复杂局面的万能钥匙。
瞅瞅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现代干部能瞧出更扎眼的对比。当年指挥三大战役,用的通讯设备那叫一个简陋,再看看今儿数字化的指挥系统,这反差大得让人咋舌。可恰恰就是这反差,把责任担当那事儿的本质给亮出来了:不管工具咋进化,决策者的胆量和智慧永远是顶梁柱。西柏坡干部培训课程里特意弄的 “重走赶考路” 体验,就是想让学员在亲身体验里咂摸出味儿来,担当可不是嘴上喊喊那回事儿。
新时代的责任担当,得过三道关卡。头一道是诱惑关,这年头物质条件好得不行,可 “糖衣炮弹” 换了个更隐蔽的马甲,依然在暗处盯着呢。第二道是能力关,改革到了深水区,那些难题可不是单打独斗能解决的,个个都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三道是作风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跟顽固的病毒似的,要想办法一直给它 “打疫苗”。西柏坡红色培训基地搞出的 “对照教学” 模块,就是专门冲着这三大关卡来的。
要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得是现场教学这一块儿。学员们到了 “支前劳动” 体验环节,推起独轮车,那才叫一个吃力。有位干部在心得里头写:“装满粮食的独轮车,真没想到能这么沉,这一下子就明白了,新时代做群众工作,还得老老实实俯下身子,拿出真心诚意来。” 这红色教育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能把历史里的智慧,变成现在能用上的真本事。
光有精神头儿可不够,还得有方法论来撑腰。西柏坡培训课程里头提炼出来的 “五敢” 原则,给党员干部指了条明路:碰上大是大非得敢亮剑,面对矛盾困难得敢迎上去,危机时刻得敢站出来,有了失误得敢担责任,看到不正之风得敢斗争。这些可不是空洞的教条,都是经过历史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智慧结晶。结业的时候发的《行动指南手册》,把那些抽象的精神头儿,变成了十二条实实在在能操作的准则。
培训基地教研部主任有句话特有味儿:“我们可不是光搬知识的苦力,而是要支起个思维淬火的炉子。” 这句话一下子就点出了红色教育的精髓。学员们在 “西柏坡时期的创新智慧” 专题课上,琢磨党中央当年咋突破困局,靠的不是现成答案,而是能破解新难题的思维方式。这种能力,比死记硬背知识管用多了。
结业仪式上,学员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盯着西柏坡纪念馆前的五星红旗看。那抹红色,一下子就把 1949 年的 “进京赶考” 和新时代的 “历史答卷” 给连在一块儿了。干部们带着培训里头学到的东西回岗位,心里都清楚,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呢 —— 怎么在自己的地盘上,交出一份对得起这个时代的担当答卷。
西柏坡给的启示明明白白又刻骨铭心: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可不是空中楼阁似的道德要求,而是实打实的历史行动。当参训者伸手触摸土坯房那坑坑洼洼的墙,翻开一页页发黄的会议记录,其实就是在跟历史对话。这对话里迸出来的精神火花,保准能照亮新时代的担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