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事业单位党务工作者赴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专题培训,是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关键一环。课程聚焦西柏坡精神、红色教育基地、党务培训三大核心,让参训者在旧址与课堂之间完成思想淬火。
西柏坡的窑洞、电报房、七届二中全会会址,看似静默,却在讲述 “进京赶考” 的源头故事。党务工作者站在毛泽东当年批示文件的木桌前,会突然意识到:文件里的每一个字,都决定了后来百废待兴的国家走向。这种 “零距离” 冲击,比任何 PPT 都锋利。
课程设计不走 “走马观花” 套路。上午在旧址现场教学,下午立刻转入研讨室,用真实电报稿做沙盘推演:如果你是 1948 年的机要秘书,如何在 300 字内把战略意图说明白?推演结束,导师把当年原文投影出来,差距一目了然。学员在错愕中明白,严谨、精炼、前瞻,正是党务工作者今天依旧需要的笔力与脑力。
夜间课堂更 “烧脑”。所有人被随机分组,模拟 “三大战役” 支前民工调度。没有手机、没有地图,只靠一张手绘示意图和有限粮食数据,要在两小时内完成十万斤小米的运输方案。有人急得拍桌子,有人沉默到最后一分钟才开口。导师点评时只说一句:“当年民工靠的就是你们此刻的焦虑与协作。” 一句话,把历史与当下焊在一起。
培训尾声,基地安排了一场 “静默考试”。没有试卷,只有一张空白党证。学员需在十秒内写下自己回到单位后最想改变的一项工作陋习,然后投进密封箱。三个月后,基地会把这张纸寄回本人手中。很多人收到快递时,才发现自己写下的那句承诺,已经在单位悄悄兑现。
西柏坡的红色教育基地不是景点,而是一面镜子。它让党务工作者看见自己的短板,也看见可以抵达的高度。当返程的大巴驶离柏坡岭,车窗外闪过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的标语,再想起窑洞里的那盏油灯,你会突然明白:党建工作的终点,从来不是材料厚度,而是人心的亮度。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