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课程6 大亮点

2025-09-01
春风的浪子
阅读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量身定制特色党建课程,深挖红色资源,打造思政教师培训标杆,助力党建课程创新。

  “把课堂搬进旧址,把理论写在大地。” 这句略带土味的话,却像一把钥匙,拧开了许多思政教师的困惑。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党建课程,不喊口号,也不堆文件,它只干一件事:让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重新听见历史的回声,再把回声带回课堂。

  一、课程为什么选在西柏坡

  华北平原的这个小村,曾是中共中央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电报机的嘀嗒声、油灯下的长夜,把 “两个务必” 刻进了石墙。基地把这段空间原貌保留下来,不是为了怀旧,而是让教师们在同一条土路上踩出新的脚印。脚步一重叠,历史就不再是幻灯片,而是呼吸。

  二、课程设计的 “三不” 原则

  不复制课堂:没有固定讲义,只有现场生成的提问。

  不依赖讲解:让旧址自己说话,教师自己找答案。

  不追求打卡:拒绝 “到此一游” 式拍照,把时间留给沉默与笔记。

u=3535784561,2238698953&fm=253&app=138&f=JPEG.png

  三、七把钥匙打开七道门

  电报室里的 “速度”—— 体验信息传递的极限,思考当代网络舆论的治理。

  伙房里的 “算盘”—— 一粒小米的斤两,换算出群众路线的重量。

  防空洞的 “回声”—— 黑暗中的心跳,对应危机时刻的信仰定力。

  七届二中全会会场的 “回声”—— 木桌与条凳,重现 “赶考” 命题。

  柏坡岭的 “风声”—— 站在山顶,风把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吹得通透。

  纪念馆的 “空白”—— 刻意留白的展墙,逼出教师自己的讲述欲望。

  夜行小路的 “星光”—— 关掉手电,让北斗指路,体验 “依靠谁” 的原始答案。

  四、培训流程像一场 “倒叙”

  先让教师们独自夜游旧址,记录最刺心的细节;次日清晨再集中讨论,把碎片拼成课程模块;午后分组备课,傍晚用十分钟试讲,晚上由同伴拍砖。第三天一早,把修改后的课程带回各自学校,基地只提供 “回声录音”—— 一段可供课堂播放的现场原声。

  五、考核方式只有一句话

  “你能否让学生在没有 PPT 的教室里,也听得见柏坡岭的风?” 答案写在返程高铁的窗玻璃上,一晃而过,却再难擦掉。

  六、尾声留给一张车票

  回程票根上印着 “赶考永远在路上”。把它夹进教材,下一次上课,学生会问:“老师,这张小纸片为什么皱了?” 你就把西柏坡的风声放给他们听。


关键词: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思政教师培训特色党建课程,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课程,红色教育基地思政教师培训
课程咨询
课程咨询
西柏坡红色培训基地
关闭西柏坡红色培训基地在线客服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