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红色精神传承地,常被称作 “赶考起点”。山风掠过岗南水库,吹不散土坯房里的灯火。1948 年,几盏油灯把黑夜烫出洞眼,电报像雪片飞向前线,也飞进今天的教材。
站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木质长凳吱呀作响,仿佛提醒后来者:胜利只是序章,自我警醒才是正文。讲解员把 “两个务必” 拆成三句话:不骄、不躁、艰苦奋斗。话音未落,一位年轻学员低头在本子上写:骄从何来?躁往何去?
走出会场,青砖甬道把人群引向电报长廊。密密麻麻的译电稿悬在头顶,像倒悬的星空。有人伸手想摸,却只触到玻璃。历史在此刻被封装,也被激活。
防空洞入口低矮,弯腰进入,潮气扑面。洞壁渗水,滴答声与心跳同频。有人突然说:“当年他们在这里躲轰炸,我们在空调房里躲什么?” 无人回答,回声却像答案。
教育基地把旧居、展馆、碑林揉进同一座山。讲解员不背台词,只递问题:如果明天开卷考试,题目是 “如何保持清醒”,你会怎么答?
夜色降临,广场灯光亮起,党徽投影在墙面,像一枚滚烫的印章。学员列队宣誓,声音撞上山壁,又弹回胸口。那一刻,红色精神不再是名词,而是动词 —— 在喉咙里滚动,在血管里奔跑。
返程车上,有人沉默,有人刷手机。屏幕的光映着脸,像另一盏油灯。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红色精神传承地,把问题留在原地,把答案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