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视角下: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探究
发布时间:2025-02-27
西柏坡视角下: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探究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各高校肩负着培养具备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以及扎实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这一使命的达成,离不开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共进。而西柏坡,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其蕴含的深厚精神内涵为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丰富的资源。
西柏坡,这片承载着中国革命重要历史记忆的土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夺取全国胜利的伟大转折。党中央在此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 “两个务必” 的重要思想。西柏坡精神,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依靠群众和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些精神不仅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支柱,更是新时代高校育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在长期发展历程中积累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体,涵盖了学校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环境氛围等多个层面。它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而思政教育,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致力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内涵上看,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就是要将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思政教育的显性教育功能有机融合。校园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优美的校园环境以及独特的文化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例如,学校举办的各类文化节、学术讲座、社团活动等,都能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文化的滋养和精神的洗礼。而思政教育则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协同育人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方面,它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而将校园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实践载体和文化土壤。以纪念西柏坡相关活动为例,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西柏坡纪念馆,开展西柏坡精神主题讲座、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参与中,深刻理解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增强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另一方面,协同育人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协同作用,学生不仅能够在专业知识上得到提升,还能在思想道德、文化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培养出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为了构建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将西柏坡精神等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到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实现课程思政的全覆盖。例如,在思政课中设置西柏坡精神专题教学,在历史、文学等专业课程中渗透西柏坡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以西柏坡精神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如举办西柏坡红色文化展览,展示西柏坡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柏坡的历史魅力;组织红色文艺演出,通过歌曲、舞蹈、话剧等形式,展现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与西柏坡相关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西柏坡精神,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西柏坡精神等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使教师能够在教学和学生工作中更好地融入红色文化元素。
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以西柏坡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为协同育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动力。高校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创新协同育人的方式方法,构建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让西柏坡精神在校园中绽放光芒,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