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人民力量铸就的红色基石
发布时间:2025-02-28
西柏坡:人民力量铸就的红色基石
西柏坡,这座位于河北平山县的小村庄,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深刻指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这一论断在西柏坡的革命历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人民在红色文化发展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主体地位,成为推动革命前进的核心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追根溯源,皆是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晶。西柏坡时期的红色文化更是如此,它诞生于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携手并肩、共同奋斗的生动写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便将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作为初心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中汲取养分。
在西柏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这一理念,成为群众史观的鲜明旗帜。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外有强敌入侵,内有反动势力阻挠。然而,党始终坚信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党坚守铁一般的纪律和信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人民的尊重与关爱。党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组织生产自救,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正是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人民群众也以无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回馈党。他们踊跃参军,将自己的子弟送上前线,为保卫家园、保卫祖国贡献力量;他们积极支前,为部队运送物资、救护伤员,成为革命胜利的坚强后盾。在西柏坡,军民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鱼水情,这种情感超越了血缘,成为革命胜利的强大凝聚力。越来越多的群众被党的精神所感召,纷纷加入救国救民的革命队伍,使得党的力量如滚雪球般不断壮大。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从上海的石库门到嘉兴的南湖红船,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长征路上的艰难跋涉,再到延安的艰苦奋斗,直至西柏坡的决胜千里,每一步都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在西柏坡,党领导人民进行土地改革,让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他们不仅为前线提供了充足的粮食,还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革命建设中。这种人民与党同呼吸、共命运的紧密联系,成为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
红色文化作为群众史观的生动实践,为我们党开展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新时代,我们依然要牢记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数百万干部深入贫困地区,与贫困群众并肩作战,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这正是对西柏坡时期党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广大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挺身而出,为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筑起了坚固防线。同时,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号召,自觉居家隔离,配合防控工作,展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一切都表明,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
西柏坡见证了人民力量的伟大,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群众史观,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继续弘扬西柏坡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让西柏坡的红色精神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