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红色沃土孕育新时代履职动能
西柏坡,作为中国革命“进京赶考”的历史原点,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初心的象征,更成为新时代人大代表锤炼政治品格、提升履职能力的“精神熔炉”。这里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教育实践,通过沉浸式场景、跨时空对话和制度创新,为人大代表注入红色基因与治理智慧,使其在新时代“赶考”中交出人民满意答卷。
一、以“红色基因”强基固本:筑牢理想信念之魂
西柏坡教育基地通过理论学习与历史教育的深度融合,重塑人大代表的政治定力。例如,河北省平山县党校开发的《西柏坡精神与新时代人大工作》课程,将毛泽东“六条规定”与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案例结合,从历史维度阐释“人民至上”的宗旨内涵。镇远县人大代表培训班通过专题教学《学习贯彻代表法》,帮助学员厘清“代表权力源于人民”的法治逻辑,2024年参训学员履职满意度提升35%。这种“历史照进现实”的教育模式,让代表们深刻理解“赶考精神”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当代使命。
二、以“沉浸式教学”淬炼担当:场景还原激活履职思维
教育基地创新“行走的课堂”,通过三大实践场景激发代表履职活力:
1. 历史场景模拟:如红旗镇人大代表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参与“土地改革决策沙盘推演”,通过角色扮演理解民主协商与群众路线的实践逻辑;
2. 乡村振兴示范:组织学员赴塔元庄村考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半城郊型新农村”发展模式,将土地流转、生态旅游等经验转化为议案建议;
3. 廉政警示教育:在西柏坡廉政教育馆签署《廉洁履职承诺书》,结合区块链技术建立行为追溯机制,某地人大机关应用后风险事件下降55%。
三、以“制度创新”转化成果:构建履职能力提升闭环
西柏坡模式突破传统培训框架,形成“输入—转化—输出”的履职赋能体系:
• 输入维度:整合专家学者、基层干部、群众代表三方资源,开发《人大代表履职实务手册》,覆盖立法调研、议案撰写等12项核心技能;
• 转化机制:建立“先锋指数积分制”,将参与基层调研次数、群众问题解决率等量化考核,哈尔滨市人大应用后代表议案质量合格率提升至92%;
• 输出成效:石阡县代表将西柏坡“绝地突围”精神融入困牛山发展规划,提出的文旅融合议案带动当地GDP增长12%。
四、以“数字技术”破壁赋能:构建全天候学习生态
教育基地借力科技实现红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 虚拟现实融合:开发VR版“三大战役指挥系统”,人大代表可模拟资源调配与危机决策,镇远县代表通过该系统提出应急预案优化方案17项;
• 智慧党建平台:上线“西柏坡·代表履职云课堂”,累计发布微党课238期,2024年学习人次突破50万;
• 区块链存证:正定县试点代表履职数据上链,群众扫码即可追溯议案办理进度,实现“履职透明化、监督实时化”。
结语:在新时代“赶考路”上续写人大篇章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价值,在于将红色基因转化为人大代表履职的“方法论”与“动力源”。从塔元庄的乡村振兴实践到区块链技术的廉政监督,从七届二中全会会址的庄严宣誓到Z世代代表的剧本杀创新,这里始终在用历史智慧回答现实课题。正如哈尔滨市人大代表在结业式上的感言:“赶考永远在路上,唯有以‘两个务必’为镜,方能在履职答卷上写下无愧人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