沕沕水发电站:点亮西柏坡的红色能源之光
发布时间:2025-04-25
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内,沕沕水发电站作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自主建设的第一座水力发电站,不仅解决了党中央的用电需求,更成为革命胜利的重要能源保障。这座看似普通的发电站,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是红色记忆与科技智慧的结晶。
一、战火中的能源突围:沕沕水发电站的兴建背景
1947年,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面对国民党封锁和物资匮乏的困境,电力供应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朱德总司令亲自选址沕沕水瀑布,提出“利用水力发电支援革命”的构想。在缺乏专业设备与技术的条件下,军民协作,仅用7个月便建成发电站,创造了革命年代的工程奇迹。
二、技术攻坚与军民协作的典范
发电站建设过程中,技术人员克服了材料短缺、经验不足等困难,采用土法上马与创新结合的方式。例如,用汽车引擎改造发电机,以木制水轮机替代金属叶片。周边群众踊跃参与施工,展现了“人民战争”的凝聚力。这一工程为新中国水电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电力支撑下的战略决策
沕沕水发电站投产后,日均发电量达100千瓦,保障了西柏坡军委作战室、新华社等关键部门的运转。稳定的电力供应助力三大战役指挥、电报通讯及广播宣传,毛泽东曾评价:“有了电,我们就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其战略价值不亚于一场胜仗。
四、红色基因的现代传承
如今,沕沕水发电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纳入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体系。游客可通过实物展陈与沉浸式体验,了解其历史细节。电站的“自力更生”精神持续激励后人,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沕沕水发电站既是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破解能源困局的智慧答卷,也是军民团结的象征。从点亮西柏坡的灯火到照亮新时代的红色教育,其历史意义远超能源领域,深刻诠释了“革命科技为人民”的初心。这一遗产提醒我们:伟大事业往往始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朴素实践。
- 上一篇:“大思政课”何以为大
- 下一篇:西柏坡进京赶考路:1949年中共中央的历史转折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