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
五月的平山,绿意盎然。河北某大学某某学院师生代表一行100余人走进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在中共中央旧址前,学生们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在廉政教育馆内,师生们驻足观看珍贵文物,感受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作风。这种"走读式"学习方式,让历史书上的文字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真实场景。
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带队教师特意组织学生开展情景教学。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模拟会议讨论场景,理解"两个务必"提出的深层考量。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年轻一代深刻认识到:革命胜利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正如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的:"当年党中央在这里谋划建国大业,今天青年更要思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研学活动中特别设计了"红色故事会"环节。学生们分组整理西柏坡时期的历史故事,在实践导师指导下制作微视频。有小组选择讲述"三大战役决胜密码",通过数字可视化展示军事部署;另一组则聚焦"土地改革",用情景剧再现农民分得土地时的喜悦。这些创作成果将在学院公众号展示,让更多人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
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在廉政教育馆参观时,师生们发现展陈内容与时俱进。除了传统文物展示,还设有"新时代反腐败斗争"专题展区。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照,让大家明白:保持党的纯洁性始终是重要课题。学生李同学感慨:"以前觉得廉政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这是每代人必须答好的考题。"
传承中的创新实践
本次研学特别引入"数字孪生"技术。通过VR设备,师生们"穿越"到1949年的西柏坡,参与土地改革会议。这种科技手段的应用,既保留了历史原貌,又增加了互动体验。培训基地负责人介绍:"我们正在开发'云端西柏坡'项目,未来可以通过5G网络开展远程教学。"
研学后的思考与行动
活动后,师生们开展了专题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红色教育不能停留在参观层面,更要落实到日常行动。有学生提出成立"红色文化宣讲团",定期在校内外开展主题演讲;也有同学计划将研学收获融入社会实践,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这种知行合一的态度,正是红色精神最好的传承方式。
结语:让信仰之火永远燃烧
研学虽会结束,但西柏坡精神的传承仍在继续。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奔去,河北某大学某某学院师生用实际行动证明:红色基因不仅存在于纪念馆的展柜里,更应该流淌在新时代青年的血液中。这种精神传承,既需要走进西柏坡这样的红色圣地,更需要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让信仰之火永远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