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行李摊开,像摊开一张旧地图。红色基地的风吹过,卷起的不只是尘土,还有高校教师心里那团火。西柏坡,名字自带回声,回声里藏着 “赶考” 的叩问。思政教师去那里,不是打卡,而是补课 —— 补一堂关于信仰、关于课堂、关于自我的课。

行前最怕什么?怕到了现场才发现缺材料、缺状态、缺灵魂。于是,这份 “干部培训准备工作清单” 被悄悄塞进背包,像一张护身符,也像一面镜子。
第一步,证件与介绍信。别小看这两张纸,它们是 “通行证”,也是 “承诺书”。红色基地的门,只对带着组织信任的人敞开。复印件多备几份,防雨防丢防手机没电。
第二步,课程对接表。把本校思政课的教学痛点写成三句话,贴在最显眼的位置。到了西柏坡,对照现场展陈,立刻能找到 “对症” 的章节。比如,学生总问 “为什么胜利属于人民”,那就去中央军委作战室找答案。
第三步,体能预演。坡道、台阶、烈日,每一步都在提醒:精神高地需要体力托举。提前一周每天快走三公里,让膝盖记住节奏,让心脏适应海拔。
第四步,问题清单。只写五个问题,每个问题不超过二十字。问题越短,答案越深。比如,“课堂沉默怎么办?” 到了旧址,把问题贴在电报机旁,听它哒哒作响,答案自己跳出来。

第五步,影像授权书。红色基地的每一帧画面都可能成为课堂素材,提前办好使用授权,避免回头补手续的尴尬。
第六步,情绪预案。带上一本旧笔记本,封面写 “情绪垃圾站”。第一天晚上,把白天的震撼、疑惑、感动全倒进去,第二天轻装上阵。
第七步,返程作业。提前设计 “回校三讲” 框架:一讲现场震撼,二讲教学转化,三讲自我革新。框架有了,现场只需填充血肉。
清单之外,还有三条 “隐形纪律”。一,不拍照打卡式微笑;二,不急于发朋友圈;三,不把现场当背景,把自己当学生。
西柏坡的夜很静,静得能听见历史翻身的声音。思政教师坐在土炕上,把白天的笔记摊开,像摊开一张考卷。考卷上没有选择题,只有一道论述题:你如何把 “两个务必” 讲成学生愿意听、听得懂、做得到?
答案不在手册里,在心跳里。心跳越快,答案越真。
返程那天,别急着关车门。回头再看一眼坡上的松,松针上还挂着昨夜的露水。那露水,就是清单里没写的第八步:把感动留一点在原地,带走的才是自己的。
回到讲台,学生会发现老师的眼神变了。不是更锋利,而是更深沉。深沉里藏着西柏坡的风,也藏着一张被划得密密麻麻的清单。
那张清单,最终会变成一张新的考卷,挂在教室后墙。学生问:“老师,这是什么?” 老师笑而不答,只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赶考永远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