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更能使思政教育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这并非简单地在思政课中叠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而是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高校思政课育人目标相契合的思想内核,将其转化为可感知、可共鸣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文化温度。
精研内容,构建融合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其一,高校应实现文化内容与课程的精准对接。围绕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与价值导向,深度挖掘课程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点。比如,以修身之道为主题,思政教师可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等传统修身理念为核心,带领大学生探讨其对当代青年塑造健全人格、提升自我修养的借鉴意义;又或是从文化传承与理论创新的视角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关联,比如引导大学生探讨“大同社会”理想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价值契合,“民为邦本、政得其民”的民本思想与党的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之间的传承关系等;以“中华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跨时空对话”为切入点,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通性。其二,高校可以建设一批精品教学案例库。高校思政课建设团队需系统开展精品教学案例的收集、整理与编写工作,通过具象化、故事化的案例载体,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从“理论层面”走向“实践感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与感染力。首先是人物案例。可以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核心价值观的代表性人物,深度挖掘其生平事迹与精神内核,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具象的人物故事。比如,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为切入点,梳理范仲淹为官期间兴修水利、减免赋税、兴办教育的民生实践,诠释其“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引导大学生感知传统士大夫的家国情怀,激励大学生肩负起时代责任、使命。其次是事件案例。可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选取具有标志性的重大事件,解析事件背后蕴含的精神特质,并搭建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连接的桥梁。比如,以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为脉络,梳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唐代东西方商队互通有无、元代陆海丝路协同发展的历程,重点阐释其中体现的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精神,让大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对当代国际合作的启示。最后是文献案例。即精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献,提取其中与思政教学目标契合的思想精华,挖掘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以《孙子兵法》为例,其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和为贵”等价值观念可运用于当代企业发展、国际外交等场景,让大学生理解传统智慧对现代决策与发展的借鉴价值。
创新方法,打造多维教学模式。其一,高校应注重沉浸式教学。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与场景化设计,为大学生打造可感知的传统文化学习场域,让抽象的文化知识变得直观可感。具体而言,教学团队可引入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虚拟体验项目。比如,通过VR设备,让大学生“走进”敦煌莫高窟,近距离观察飞天壁画的细腻笔触、彩塑佛像的庄严形态,直观感受敦煌艺术中蕴含的中华美学精神与文化底蕴;借助AR技术,还原古代书院的教学场景,让大学生“置身”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的讲堂中,行拜师礼、听经讲学,沉浸式体验传统礼仪文化与书院教学氛围。可以开展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等活动。结合教学主题设计沉浸式情景模拟活动,比如,组织大学生模拟“稷下学宫”辩论会,让大学生分别扮演孟子、荀子等先秦思想家,围绕“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核心观点展开辩论,在角色代入中深化对传统思想的理解。其二,高校应注重实践教学。通过“走出课堂、融入实践”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与实际行动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打破传统课堂的空间限制,将教学场景延伸至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以及非遗传承基地等场所,让大学生在实地探访中与传统文化深度“对话”。比如,可以带领学生前往曲阜孔庙,在大成殿前聆听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参与“拜师礼”“开笔礼”等传统礼仪体验活动,进而深化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认知。
强基固本,实施“引育并举”的师资素养提升计划。其一,高校需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系统提升教师综合素养。高校人事部门可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发力,构建覆盖全体思政课教师的常态化培训体系,循序渐进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与融合教学能力。开展“名师工作坊”专项培训,由高校教务处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及思政课教学名师,通过“示范教学+案例拆解+互动研讨”的模式开展培训,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其二,高校要积极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凝聚融合育人合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主动牵头,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中文、历史、哲学、艺术等专业的教师自主结对,组建跨学科“教学共同体”。课堂教学可采用联合授课模式,由思政课教师讲解“家国情怀的传统根基与显著特点”,历史专业教师同步补充古代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艺术专业教师展示相关主题的传统书画作品,形成多维度教学合力。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本文系西南政法大学2020年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研重点项目“新时期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及其发现路径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2019-XZSZ03)
